2006-12-09

復育紅樹林 別賠上招潮蟹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紅樹林遭到大量砍伐與南亞海嘯密切相關,但紅樹林大量種植又造成鳥類、螃蟹銳減及河道阻塞危害?在昨日東亞紅樹林保育圓桌會中,除有ISME專家帶來東亞紅樹林現況與挑戰,國內學者則對台灣紅樹林保育趨勢進行論辯,唯一能有的共識竟是,沒人曉得台灣紅樹林究竟是增是減。

ISM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ngroves Ecosystems,國際紅樹林生態保育團體)成立於1990年,主要理幹事皆以東亞地區國家關心紅樹林生態的科學家、經理人、企劃者與決策者組成,目的在推廣紅樹林生態保育研究與調查。該會執行財務長Dr. Sanit Aksornkoae、越南環境生態學會副主席Dr. Phan Nguyen Hong與泰國海洋及海岸資源部高級顧問 Dr. Sonjai Havanond一行人,近日前來台灣參加由中華民國紅樹林保護協會、傑太日商與林務局合辦的「東亞紅樹林保育圓桌會」。

Dr. Sanit Aksornkoae表示,目前全世界紅樹林面積最大國在於印尼,約有425萬5千公頃,其次則為巴西,而台灣的紅樹林面積雖小,但是生物非常豐富且紅樹林生態相當完整。他表示,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等國,紅樹林多用於經濟需求,作為燃燒木材與建材,或當生產人類所需食物的「廚房」。他說,1990年全球紅樹林有1,810萬公頃,但2000年卻銳減剩下1,700萬公頃,他認為與過度開發、養蝦池過多、鹽田、沉積作用等等問題有關,方才造成東南亞紅樹林生態系遭逢嚴重破壞。

由於紅樹林有著保護海岸、吸收CO2、生物多樣性研究、淨化海岸、防止土壤侵蝕與風應力等作用,因此一旦遭到破壞,將嚴重影響海岸生態系的平衡。Dr. Sanit Aksornkoae更強調,去年12月26日南亞海嘯,恐怕也與紅樹林被過度砍伐有關,因此他呼籲全球都應該正視這項問題,潮海岸資源永續經營方式,利用及保護紅樹林。

然而在台灣,紅樹林生態系所面臨的問題則顯得更複雜些。有學者主張,台灣紅樹林正逐漸銳減,原因與過度砍伐與生態遭破壞有關;但亦有學者認為,目前國內任意復育紅樹林的舉動,導致諸如台灣招潮蟹、灘地螃蟹與小環頸鴴等底棲生物生態遭受迫害。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黃生教授表示,台灣紅樹林因為養殖及污染等問題,呈現減少趨勢,然而無論人為種植或拔除,他認為都是不對的舉動,因為復育不單只將樹種種回去,而是該種在對的地方,至於已經用人工種植的,若再以人為手段砍除,那也不妥當。黃生說,不同地區紅樹林有明顯基因差異,同一地區大量復育基因相同的品種,種一株跟種一百株無異,因為同種植物很可能因為同一外在因素大量死亡,而天然紅樹林物競天擇方式,生存機會反而高。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則指出,提到紅樹林生態不能單看紅樹林,而要將所有底棲生物列入研究,因此人為復育工作絕不能排除生態平衡問題,否則反將造成某物種生存威脅,甚至導致其從此滅絕。他說,現在人為復育紅樹林的舉動,使得紅樹林暴增,恐已致台灣招潮蟹、蘆葦、小環頸鴴等生物生存面臨威脅,甚至造成河道阻塞與灘地消失等問題,建議政府加強紅樹林生態基礎研究。

學者依據自己的專業來談目前紅樹林所面臨的困窘,雙方雖各執一詞,卻也言之有理。然而,談了這麼多,在場包括學者與林務局官員,對於台灣目前紅樹林究竟是增是減,大家卻有默契的同時低頭表示:「沒確切研究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