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9

海鮮文化發達 台灣保育蒙羞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面積不到全球總面積萬分之二點五的台灣島嶼,魚類多樣性卻占全球魚類總數1/10及科數的1/2強,稱羨全球。然而,過漁、污染、棲地破壞及外來種引進等問題卻導致台灣特有種瀕危,甚至讓該種魚類永遠消逝在地球上!

在昨日開跑的第7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學國際學術會議中,中央研究院特別召開一場記者會,發表台灣目前最新魚類調查報告。報告指出,過去10年台灣魚種數增加到7百至8百種,成長速度驚人,其中包括台灣魚類「新紀錄」(台灣首次發現之魚種)每年平均成長50至80種,以及首次發現的「新種」每年亦有3至5種的成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動物所)研究員兼代主任邵廣昭解釋,魚種發現成長速度驚人主因在於,台灣位於全球海洋生物界最豐富的東印度群島地區或印尼澳洲區的「珊瑚三角」頂點,極具地理優勢;此外釣友漁民或潛水者熱心提供樣本或相片;再者,中研院目前正推動深海魚類調查計畫,已能捕獲3千公尺深的魚類,並已記錄150種以上的新紀錄種,尚有10種新種待發表,皆為近兩年新紀錄種或新種快速增加的原因。

然而,台灣魚種雖多,並不表示台灣魚類資源依舊豐富。相反的,不少過去常見魚種,如今卻已變成稀有、罕見甚至區域性滅絕了。

「這些絕種就全球滅絕了,就沒救了,簡直是台灣人的羞恥!」邵廣昭對當前台灣魚類生態遭破壞提出批判。他表示,新漁法不斷發明;非法毒炸魚等手段;山坡地濫墾、水泥人工「堡」島的形成;優養化、廢棄物污染;外來種引進等問題,導致台灣已有6種特有種可能已經滅絕,包括「台灣下鱵」、「大魚鱗細鯿」、「銳頭銀魚」、「楊氏羽衣鯊」、「香魚」、「吻棘鰍」。另外,還有9種瀕危:「台灣鱒」、「中間鰍鮀」、「台灣細鯿」、「台灣白魚」、「飯島氏銀鮈」、「南台中華爬岩鰍」、「細斑吻鰕虎」、「蘭嶼吻鰕虎」、「斑帶吻鰕虎」。

邵廣昭說明,被列為可能滅絕者,是指近30年內均未再發現或採獲標本者。而根據台灣及全球魚類資料庫搜尋比對結果,發現台灣共有78種特有種,其中40種淡水魚、38種海水魚。

此外,針對目前台灣政府舉辦大大小小魚季/祭高達11種,邵廣昭亦提出強烈質疑。他批評,政府太過於促銷吃海鮮的文化,每個人只想到吃,從未想到保育,也不曉得現在台灣的海洋資源狀況為何。他說日本、歐美等外國人雖然都愛吃魚,但多半只吃某些種類,但台灣人卻什麼都吃,更要不得的竟然還吃珊瑚礁魚類。

「以黑鮪魚為例,跟2、30年前相比,全球數量已經少了80%,不能只看每年少幾百隻而已,我實在很擔心在政府大力宣導之下,牠們有一天也會消失。」邵廣昭呼籲政府,不能等到魚類資源消失殆盡後,才來講該如何搶救,也不該讓台灣的海洋文化變成海鮮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