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30

一個地球,如何望向2007?2006國內外十大環境新聞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10!!!

台灣: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停播風波

開播長達八年的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深入台灣各個角落追蹤主流媒體長期忽視的環境議題,每週一、三晚間10:00-11:00的塊狀時段,長期已養成環境關懷人士固定收視的習慣,至今,該節目仍是台灣電子媒體中唯一一個以環境紀錄為主的塊狀節目,也是環境影像紀錄最大的資料庫。今年九月初,該節目卻傳出即將停播的消息,引起喧然大波,民間團體發起連署「我要我們的島」,眾網友紛紛上公視網站抗議停播,九月底公視還為此召開公聽會,聽取公眾的聲音。公視新聞部高層解釋,公視在七月初與華視合併為公廣集團,因此經營階層對頻道內節目進行總盤整與評估,的確也考慮過調整「我們的島」撥出時段與型態,沒想到未定案的消息流出後引起大眾關切。該節目最後確認將繼續保留了下來,2007年起也將調整撥出時段至每週五晚間九點播出,較原本的冷門時段比起來,似乎環境議題在公廣集團內受到更大的重視了。(撰文:莫聞)

國際:夏威夷劃設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西北夏威夷群島國家保護區」不僅為全美有史以來最大面積的單一保育區,也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其涵蓋了10座島嶼及週邊環礁14萬平方哩的聯邦水域,面積較全美50州的46座國家公園面積都要大。保護區孕育了超過7000種海洋生物,並有四分之一為全球獨有的物種,包括夏威夷僧海豹與夏威夷綠蠵龜等瀕絕生物,而其珊瑚、魚類及海鳥生態更是豐富。成立海洋保護區,近期在國際間成為一股新趨勢。在全球陸地超過12%被列為保護區的同時,海洋卻只有不到1%的面積受到保護。台灣亦於今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擁有我國海域唯一發育完整的環礁的東沙群島,孕育著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撰文:蘇家億)

9!!!

台灣:為國防 太平島原始林遭剷平

太平島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熱帶雨林島,全島四周都是沙灘,是南中國海中綠蠵龜重要的產卵棲地之一。2005年9月,國防部未經立法院同意,在太平島興建機場跑道,由島的西端直接建到東端,並將前方最完整的原生樹林大多砍除。立委察知後,立即要求停工,環保團體和生態學者也力主太平島機場跑道停止興建,建議必要時以水上機場來取代,已遭砍除的樹林也應設法重建。

之後海巡署亦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又自行在南沙太平島綠蠵龜保育沙灘搶建「南星碼頭」。事件曝光後遭到環保團體抗議,海岸巡防署南部地區巡防局澄清,太平島工兵自行在南沙太平島航道口前方,整建L型簡易泊靠平台,方便運補作業,這是延續國防部「太平專案」而來,並非新建;且整建簡易泊靠平台對海洋生態、環境並不會有任何影響、不致影響綠蠵龜的生存。

海巡署採兵工自建方式興建南星碼頭,其中疑有台灣建商參與,據了解,建商提供的「免費」施工係因包商在施工同時,可以開採太平島地下堅硬的高檔建材珊瑚礁石灰岩土方;監察院近月亦接到檢舉資料,指「東沙島」工程包商盜採國土,同時將珊瑚礁石灰岩土方運回台灣,非法獲利3千萬元以上,但監院目前無法行使職權,案子轉給國防部、海巡署調查之後,不了了之。此案除了動用預算建材的過程不合規定,私自建設碼頭更可能造成碼頭周圍沙灘表土流失,嚴重破壞南沙海域的自然生態。(撰文:李宛澍)

國際:中國問題食品多:大閘蟹有清潔劑殘留

2006年10月秋日,大閘蟹進口,延燒至今的真假大閘蟹問題未解,又傳出中國輸台大閘蟹檢出致癌禁藥──硝基口夫喃,使得民眾聞蟹色變。事件爆發後,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指出,這批進口大閘蟹共629公斤,進口報單日期為9月16日,恐怕早已流入市面,進入消費者腹中,而進口商則表示,進口大閘蟹擁有大陸官方、台灣海關、台灣科技公司的檢驗報告,經過三層把關應無問題。12月7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公佈「95年度十二大消費新聞」,其中:美國進口牛肉、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及林口地區飼羊含戴奧辛,三項與食品安全有關。十幾年來,食品污染事件頻傳,政府未能訂出一套「安全食物」的審查標準,也沒有能力對進口的農產品把關,國內混亂的農產運銷機制,更產生許多管理上的死角。(撰文:黃鳳娟)

8!!!

台灣:蘭嶼青青草原開步道 怪手進駐

青青草原是蘭嶼南端一處開闊草原,每年初春遍布野生台灣百合,遊客喜愛在此坐看夕陽;到了晚上,沒有光害的青青草原更是眺望銀河群星的最佳地點。但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天池、青青草原觀光遊憩區及測候站觀光停車場興建工程計畫」,9月初,怪手在青青草原上挖了一條500公尺的道路,預計鋪設水泥及涼亭;10月3日,荒野保護協會發出「一人一信,救救蘭嶼青青草原」電子郵件,希望民眾表達對蘭嶼自然環境的重視,以阻擋青青草原步道繼續開闢;兩周後的10月17日,交通部回應說明此工程經蘭嶼鄉公所邀請當地居民及意見領袖召開2次工程說明會,在獲得共識後施工,已請施工單位檢討施工方法,並加強現場管理,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11月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專家學者、在地顧問至青青草原勘察,認為青青草原沒有興建步道的需要,蘭嶼當地民眾也反應青青草原只需定期剪修芒草,不需舖設石板道路;但12月1日傳出青青草原的步道工程仍然持續進行,青青草原已不復見,剩下黃土一片。

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掌管的離島建設基金,在政府高喊「促進離島永續發展」的當下,這些建設究竟是破壞的建設還是永續的建設?在民眾、專家學者皆表示不需要、不支持的情況下,交通部觀光局並沒有審慎思考工程的實際需求,花費780餘萬元一昧興建青青草原步道,實在值得反思。(撰文:李宛澍)

國際:以黎戰爭:家破、人亡、環境傷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綁架兩名以色列士兵而導致黎巴嫩再次捲入中東戰火。以色列於7月13日到15日對黎巴嫩猛烈轟炸,摧毀首都貝魯特南方約30公里處之基業海岸發電廠,造成約3萬噸原油外洩。因西南風和洋流的影響,一部份燃油被帶入海洋,其他原油則散落在海灘上。根據衛星資料顯示,燃油污染黎巴嫩海岸至少140公里,重油沿著海岸向北,擴散至敘利亞沿岸,有可能進一步到達土耳其和賽普勒斯,擴大影響鄰近國家,地中海海洋生態遭受空前浩劫。

原油污染海洋造成的傷害極大,除了原油本身的毒性之外,其黏滯的物理性質也會造成海底生物缺氧,海洋生物受困等衝擊。漏出的燃油包含多種致癌及損害內分泌系統的物質,也將會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通常燃油外洩事故應在72小時內緊急做出處理,以防止燃油繼續擴散;但這次因以色列戰火持續攻擊,而使得燃油外洩情況超過3週還未作處置,也造成部份浮油下沈海底的現象,對海洋環境影響更為嚴重。

此次洩油事件受到衝擊的包括瀕臨絕種的地中海綠蠵龜,7月正逢地中海綠蠵龜產卵季節,有幾處綠蠵龜產卵的黎、敘海灘被污染,可能造成母龜、龜蛋甚至已孵化的小龜因中毒或窒息而死亡。海床剛好是鮪魚的產卵地點,每年7月,鮪魚會從大西洋游到地中海以東的區域產卵,而受波及,尤其是藍鰭鮪魚,因其魚卵和幼魚都浮在水面,更會直接受到燃油污染的影響。其他生物如水鳥也將失去其棲地,鳥兒因沾滿油汙而無法移動。

除了海洋生物會因中毒或缺氧而喪命之外,與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相關的生物也因食物短缺或生物體內毒物累積而連帶受害,沿岸植被因土壤污染而受到影響。據估計,清理浮油要花上1億5千萬美元,而生態系的復原則需要10年以上。(撰文:楊璧如)

7!!!

台灣:全台僅存未開公路海岸線 台26線動工

省道台26線,全長規劃將近92公里,而安朔至旭海路段約有11.8公里尚未開闢,這段路程走得辛苦。目前台灣環島海岸公路只剩下屏東縣佳樂水至港仔,以及屏東縣旭海至台東縣安朔這兩段尚未完成,如果安朔至旭海段完工,再利用旭海至佳樂水段二○○縣道路基銜接,亦可算是全台海岸公路連結完成,於是行政院遂於92年起逐年編列經費,預定用5年18億元的經費分成6標,完成道路拓寬工程,而其中的安朔至南田段則已發包,並於三月底進場施工。

今年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等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發起連署暫緩台26施工,希望以社區營造運動的起點,發展精緻生態旅遊;對此,獲得屏東縣長曹啟鴻的正面回應,於4月6日正式簽署「保護台灣最後原始海岸林、停止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拓寬」的聲明,並呼籲中央暫緩此公路的開發,重新思索公路是否真能帶來繁榮,還是造成立即的環境衝擊與生態危機。

全台海岸公路連結完成,也許寫下台灣交通史上的重要一頁,但卻未以地方的永續發展為思維,考慮到這段尚未開發的原始路段,不僅經過珍貴稀有的二級野生保育動物椰子蟹的棲息地,更直接衝擊著兩個排灣南田、旭海部落的人文產經。這些行動也讓一條沉寂百年的「阿郎壹古道」重獲關注;這條預定施工的台26線缺角段,是1877年(光緒3年)所開闢的「恆春—卑南」古道,作為早期南迴公路未開通前,平埔族遷移到東部的牛車道,也是排灣族原住民們往返卑南的主要道路。(編撰:紫秋千、懷特森)

國際:印尼霾害 遠及東南亞鄰國

印尼燒芭(火耕)活動引發林火與煙霧,導致霾害,空氣污染嚴重危害當地民眾健康,並造成龐大經濟損失,除印尼本身以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皆受波及。印尼政府除向國際尋求支援、以儘早撲滅森林大火,並於10月12日首度同意加入東協「超國界防霾害公約」,成立「五國環境部長共同委員會」,研議以衛星監控取締非法燒山者,且希望能針對霾害和氣象變化,建立有效的觀測與通報機制。

印尼霾害肇因於印尼政府鼓勵民眾栽植椰子與橡膠樹,並允許農民將林地轉變成農耕地,蘇門答臘及加里曼丹的業者為了方便耕種,非法放火燒林整地,近年來皆導致森林大火,加上今年是超級「聖嬰年」,氣候異常乾旱,火勢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大規模的森林火災燒毀將近百萬公頃熱帶雨林,包括印尼婆羅洲、蘇門答臘、新幾內亞以及爪哇等地,相當於30-40%的台灣面積,多種生物物種不保,國家公園野象保留地亦遭到破壞,東南亞地區的長期生態平衡與環境穩定面臨危機。

生態浩劫之餘,公共衛生亦為一大隱憂,單是印尼就有3萬5千人因霾害罹患呼吸疾病,東南亞經濟亦遭損害,印尼及鄰國馬來西亞的機場連續數日因能見度過低被迫關閉,麻六甲海峽也因煙塵密布傳出撞船事件。根據新加坡一項調查指出,印尼霾害使新國民眾醫療支出大幅增加,工人生病請假增高導致生產力降低,人們也因霾害儘量不進行戶外娛樂,新加坡10月起因為霾害影響,已蒙受經濟損失達8,000萬新元(約5,052萬美元)。(撰文:林忠和)

6!!!

台灣:治水預算膨脹為1410億 「利」委自肥?

今年1月,立法院通過了1410億治水預算,包含「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特別預算」8年,以及「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250億等兩項特別預算。?此治水預算一度提案部分經費免環評,雖然最後撤銷免環評的提案,但立委此由8年800億加碼預算為1410億的做法,仍讓外界強烈質疑是想在國會減半前「撈最後一票」的「自肥」行為。

6月底,立法院通過此兩項第一期特別預算,行政院原欲釋出合作金庫、台灣菸酒公司股票做為財源,但在朝野反對、協商後,第一期預算全數舉債因應。兩大治水預算第一期特別預算合計449億3,500萬元,舉債計413億2,362萬元。具爭議的點在於,缺乏細部規劃且大部份用於「水利土木工程」編列,1410億真能徹底治水嗎?反思過去國際間及台灣的工程經驗,失敗來自於其所創造出的「堤防效應」(Levee Effect),不僅會讓人產生一旦有了防洪硬體設施的保護,就永遠不會受到洪水侵襲的錯覺,更混淆真正治水的根本。都市設計及地景建築師廖桂賢即指出: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勝其數,每逢颱風及淹水的汐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依靠著堤防保護建城的美國紐奧良市近來發生的大水災,更是「堤防效應」的最好負面教材。(編撰:紫秋千)

國際:禽流感 全球持續蔓延

隨著致命傳染病SARS風暴逐漸消散後,前幾年即開始肆虐的禽流感疫情,在2006開始有向全球擴散的趨勢。原本多於東南亞地區發生的疫情,亦逐步向中亞、歐洲、非洲與東北非擴散;一直看似置身事外的美國地區,亦抵擋不住流感病毒的入侵而淪陷。各地除了雞、鴨等家禽類感染外,歐洲地區的天鵝亦爆出疫情;跨物種間的傳染,如德國方面的貓隻與峇里島的豬隻亦發生染病致死的案例。

高度致命的流感病毒不僅造成禽類的死亡,H5N1病株引發人類死亡亦時有所聞。自2003年12月以來,禽流感已造成2億禽鳥死亡,以及遍佈10個國家的152起人類死亡案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發生人類染病致死的病例多集中在亞洲地區,分別為柬埔寨、中國、印尼、泰國、土耳其、越南,其中以印尼最為嚴重(56起)。

為了防堵禽流感蔓延,國際間多採行禁止疫區禽類產品進口,建立防治與通報措施等加以控管;而在爆發疫情後則採隔離與撲殺方式。然而12月於南韓爆發的疫情顯示,撲殺已不能有效阻止疫情的爆發。過去認為候鳥為流感的傳染途徑,然而比利時與西班牙的研究分別指出,國際貿易與跨國養殖業才是傳染原兇,而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改變,亦是誘發新病種的因素。(撰文:蘇家億)

5!!!

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通過

自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生效以來,此股國際熱潮也促使台灣政府對減碳的立法達成共識,今年2月16日環保署趕在「京都議定書」生效週年,完成「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而9月20日行政院審查通過後,若立法院今年底審查通過,此法案將可望由後年起開始實施。「溫室氣體減量法」將促使國內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有法源依據,並明定政府各部門的權責。草案中確定未來將進行溫室氣體限量管制、碳稅徵收及排放交易制度,並建置國家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排放清冊。

行政院指出,立法通過前已進入實質審查程序的開發案不受該法規範,儘管仍須依環評法等相關規定進行審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劉惠敏認為,目前進入實質審查、提案的各石化、煉鋼廠等計畫,仍將促成台灣持續名列全球二氧化碳成長率第一的寶座。

台灣雖因特殊國際身份而非議定書締約國,但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佔全球約1%,除了善盡地球村成員責任,保持與國際接軌外,「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暫時洗刷公部門環保觀念及決策行動落後的污名,成為政府跨部會整合的里程碑。(撰文:柳富瓊)

國際:中國經濟崛起 伴隨環境污染

中國的人口密度為世界的3倍,每人所能分得的自然資源卻只有全球平均值的1/2,且每單位產值所製造的排污量,超過全球平均的10多倍!中國經濟的崛起令全球羨慕,但代價卻是:中國正變成「生態荒地」,且影響到周邊的國家乃至全球環境。在全球投資湧入、中國傲視全球的GDP成長率背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國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預估在2009年趕上美國。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在甫出版的《2006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2006)中提到,中國已成為能源消耗大國,在2005年消耗了全球26%的粗鋼、32%的稻米、37%的棉花,以及47%的水泥。經濟起飛讓中國擁有45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燃煤和汽機車大增,烏煙瘴氣遮蔽天空,全中國約有2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目前全球20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16個榜上有名。

在水資源方面,中國人口占全球的22%,但淡水量只有全球的8%,中國北方幾乎年年面臨乾旱問題;但已嫌不足的水資源又須首先供應製造產業,污水使中國412處監測站中,239個站測出水質不合飲用標準。中國經濟發展富裕了全球企業金主和地方官員,所伴隨的污染問題首當其衝者卻是員工與貧困的老百姓。沙塵、酸雨、酸土嚴重影響農作生產,使得無從工商業化的西部偏遠地區更陷入經濟困境。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中國未來15年不僅將繼續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更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導火線。(撰文:高美鈴)

4!!!

台灣:湖山水庫預算過關 環團遺憾

湖山水庫開發案自2001年甫成立初,即受到環保與民間人士的抨擊,其對於天然環境與稀有物種八色鳥生態的衝擊更得到各界的聲援,然而民間意見卻也十分兩極,經濟用水與生態保育間的平衡拿捏,難以獲得共識。2006年初立院欲審理其預算期間,環保團體不斷疾呼要求進一步環評前,應先刪除預算。這個意見雖獲得民進黨以及立法院永續會的支持,然而在長期推動相關計畫的國民黨團動員下,該預算案仍於年初通過。

對此環保團體不僅感到失望外,亦號召大學生製作裸劇與網路連續劇,盼以創意手法獲得媒體和大眾的關切。今年4月,雲林保育團體號召50多個團體,以及關心環境議題的歌手,包括陳昇等藝人,一同為八色鳥發聲,舉辦「反壩權 護八色鳥」演唱會,推廣反水庫的理念。同一時間,日本同為八色鳥繁殖棲地的高知縣,其生態信託協會理事長率代表抵台拜會雲林縣公私立機構,進行八色鳥保育的交流。

面對環保人士的動作頻頻,中區水資源局在4月底召開的記者會中,打出以地上水滿足安全民生用水為訴求,以期改善民眾觀感。5月中,口湖鄉公所的說明會上,立委、學者與政府單位又以地層下陷、工業開發和高鐵通車安全性為由,表達興建水庫的必要性。雖然如此,在5月的動工說明會中,環保團體和民眾希望透過說明會表達意見,卻遭到官方的阻攔。水利署不顧生態衝擊,執意在5月與7月分別展開聯外道路和導水路的工程。期間,反抗民眾和環保團體雖前往進行抗爭,但受到警力的管制和行政權的強制執行而未果,工程乃持續進行。

10月,由雲林縣環保聯盟、雲林縣野鳥學會、台灣永續聯盟等保育團體共同成立「幽情谷生態產業推廣中心」,盼能把握時間讓更多人欣賞到幽情谷的生態之美,由於水庫完成後,幽情谷將沒入水中,此推廣中心將為幽情谷生態留下最後見證。(撰文:蘇家億)

國際:商業捕撈無度 2048年無魚可吃

11月3日出刊的《科學》(Science)期刊指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 WWF)研究小組針對海洋健康狀況4年的研究,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質的污染,2003年就已有將近29%的公海魚類處於枯竭狀態,若不改善,到了2048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屆時人類就沒有海鮮可吃。除此之外,海洋生物多樣性消失的結果,還會造成有害藻類大量出現,並海岸洪水氾濫越來越多。13位來自加拿大、巴拿馬、瑞典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從1950-2003年所進行的32個實驗、48個海洋保護區的研究,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資料;他們亦從檔案、漁獲紀錄和考古紀錄,搜集12個海岸地區過去1千年的歷史資料,發現目前有29%的野生魚類和海產物種枯竭,撈獲量已比最高產量下降90%;然而在1980年,僅有13.5%的海洋生物枯竭,枯竭的速度顯然正在加劇中。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06地球生態報告》(2006 Living Planet Report)也呼應指出,從1961年至今,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已增大為3倍多,人類將資源變成廢物的速度,比地球將廢物變成植物和生物的速度快了太多,人類過的其實是「入不敷出」的生活,因此報告中呼籲,應即刻大幅改變快速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只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漁獲量減少一半,就可能在2080年之前,將資源的使用和再生差距拉平;加拿大科學家也在發表於2005年8月的《自然》(Journal Nature)中指出,大西洋與太平洋包括黑鮪魚在內的深海大型魚類,在過去50年來已經減少了50%,主要原因便是過度捕撈。

2006國家漁跡(Fishprint of Nations 2006)建議,劃分一定比例的海洋區域為禁止一切撈捕、開採和干擾活動的「禁漁區」,及各國劃出至少20%的經濟海域為保護區,有其必要性。消費者也可以購買靠近食物鏈末端的海鮮,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小,如扇貝、螃蟹、鯷魚和鯡魚等;比起比目魚或鮪魚,食物煉末端生物單位體重需求的海洋面積較小,對生態衝擊較低;永續撈捕或養殖的海鮮,比如鯰魚、蛤、首黃道蟹和龍蝦等,也都是有益生態的海鮮物種。

過去中國大陸經常因使用不當漁具濫捕及破壞漁業生態飽受國際批評,2002年中國國家漁業局統計也已測知漁獲量明顯減少:2001年中國漁獲量是1,300萬噸,比2000年同期減少20%。專家並預估,2006年之前中國的年漁獲量將逐年遞減10%,若不立即採取行動,全中國的漁獲量將衰退的更迅速。台灣自1977年之後,沿岸漁獲量便直線下降,不當漁具捕撈深海及底棲魚類、越域超量捕撈鮪魚及保育類的鯨鯊,以及沿岸魚勿仔魚細網袋雙拖網作業等阻礙魚源再生的惡形惡狀,也屢屢登上國際惡名榜。(撰文:吳萃慧)

3!!!

台灣:北投纜車BOT 爆國家公園弊端

帶動經濟效益、解決陽明山遊客交通運輸問題的北投纜車BOT計劃,今年7月爆發官員貪瀆弊案。纜車開發案於招標後,山上站設計變更,由花園綠地改為興建溫泉湯屋,並在尚未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情況下,非法獲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核發建照,多名官員涉及貪污。

北投纜車被台北市政府列為重大市政建設,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預估,北投纜車營運後將為新北投帶來每年10-36億元的經濟效益,預料也將帶動房價上漲;然而北投纜車在招標後,廠商卻打算在山上站興建83間住房、64間湯屋的二層樓大型遊憩兼員工訓練中心,假研習住宿中心之名蓋溫泉會館,不僅申請建築執照不符規定,也未進行山坡地開發的環境影響評估。據檢方調查,前內政部政務次長顏萬進收受廠商120萬元賄款,並指示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違法配合,讓廠商取得建照施工,因此以貪污罪求刑12年;得標廠商儷山林董事長郭銓慶則被因行賄罪,被求刑2年2個月。另外涉案的還包括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蔡佰祿、主任祕書蔡銘添、許國榮等。

包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北投生態文史協會及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等環保團體,在弊案爆發後即提出「馬上解約、馬上停工、馬上撤照、馬上環評」等四點訴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楊俐容則表示,發展觀光不一定需要纜車,當地住戶希望纜車工程立即停工,恢復北投公園原狀。(撰文:林忠和)

國際:高爾拍全球暖化紀錄片 全球迴響

《不願面對的真相》於10月13日在台灣正式上映,獲得政府組織及民間環保團體熱烈迴響,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關注效應也逐漸擴散至一般民眾。高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敗選之後,重新調整自我的生活方向,全心全意投入宣導全球暖化。《不願面對的真相》記錄了高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他在這些以幻燈片輔助的演講中,同時展現出風趣幽默以及認真嚴肅的一面,以輕鬆自然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竭盡所能向人們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的緊急狀況」。

高爾指出:「我們現在確實面臨到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危機問題,因而我們必須大膽、迅速及明智地做出反應。」緊跟著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而來的積極行動,是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全球20多個國家同步進行「全球氣候運動」(Global Climate Campaign),而台灣今年也首次參與這項國際行動。11月4日,500多名關心地球暖化的大小朋友,沿信義路行經建國花市遊行至美國在台協會辦公室(AIT),同聲譴責美國作為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卻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並以同步的「傘開」動作表示希望那些製造溫室氣體的禍首們全都「閃開」!(撰文:陳怡萱)

2!!!

台灣:吉貝觀光旅館BOT案 拍賣珍貴沙尾

澎湖的離島吉貝島,有著聞名世界的的貝殼沙灘;但觀光局在該沙灘出租給遊樂業者20年之後,繼續以50年的租期,引進企業開發國際觀光旅館及休閒設施,引起環保團體的擔憂。1月18日,交通部觀光局再審查「吉貝休閒度假暨遊憩區BOT」案,在吉貝大公沙尾自救會代表和環保團體代表的堅持下,民間終於有了發聲的機會;3月21日,觀光局長許文聖承諾擱置吉貝觀光旅館BOT案,並將要求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儘速拆除違建,且不補償非法業者。 位於吉貝島南方的沙灘,長700公尺、寬20公尺,完全由貝殼砂堆積而成,這種狹長型深入海洋的沙灘,在世界並不多見。20年前當地觀光年代來臨時,這片貝殼沙灘就被圍牆隔離起來,只屬於遊客和業者;20年過去,海上樂園的租約到期,居民以為圍牆可以就此拆掉,但觀光局卻以發展觀光為由,提出BOT方案,打算依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把吉貝嶼面積約21公頃的國有土地、及其周邊約210公頃海域,讓業者用2,000萬租用50年,以開發國際觀光旅館及休閒設施,平均一個月租金才3萬餘元,讓人頗有「賤賣國寶」之感。

3月9日的永續發展會議論壇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該環境影響說明書有「衛星定位座標錯誤」、「珊瑚名錄種類鑑定有誤」、「未將具有特殊生態意義的膜形笠珊瑚群聚列入環評考量」等諸多問題,尤其海洋生態是吉貝永續發展最重要的賣點,應該重新評估BOT對生態造成的衝擊;另外,在吉貝擔任社造員的莊先生表示,吉貝人不是反對開發,而是這裡從來只屬於遊客與業者,不曾屬於在這裡土生土長的居民。(撰文:范景硯)

國際: 中國青藏鐵路通車 西藏未來生態受矚目

2006年7月1日,中國的青藏鐵路正式通車,由青海格爾木至西藏拉薩段,全線長達1,142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000公尺,被譽為世界最長、也是「離天最近」的高原鐵路。 青藏鐵路橫亙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所經區域一年四季風疾雪厲,最低溫達攝氏零下45度、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地的60%,向有「生命禁區」之稱;且鐵路多經沼澤、沙漠和凍土層等不穩定地形,施工技術與運輸安全問題備受挑戰。科學家經長期研究,靠熱棒、通風管、片石和旱橋等方法,始解決凍土層雪融恐致鐵軌變形的問題;又由於鐵路沿線土壤沙化嚴重,施工單位採用挖沙溝、設置擋沙堤和草方格等法,防止沙塵堆積鐵軌影響列車行進。然而仍有不少專家對未來長期運輸安全抱持憂心。

青藏鐵路途經可可西里、三江源及羌塘等三大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岩羊、雪豹等高原珍稀野生動物頻的繁遷徒地區。為解決世人對開建鐵路破壞脆弱環境生態的質疑,中國政府特別將此鐵路包裝為「綠色鐵路」:施工單位在鐵路的規劃、設計、施工每一階段,皆對氣候、環境、物種和生態進行研究調查,並以人工濕地和種植草皮恢復施工路段的自然生態;此外,運營的列車訴求垃圾「零排放」,不僅安裝專門的垃圾和廢水收集裝置,廁所也採用真空集便裝置。鐵路沿線共置生態廊道33處,以高架橋方式通過環境敏感區,供動物由橋梁下方和路基緩坡自由遷徙。相關單位宣稱已觀察有大批藏羚羊及野生動物安然度過遷徙期。

青藏鐵路的另一個爭議點,是其終點駛向「與世隔絕」的西藏,將為藏族帶來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衝擊。國際間不少人士質疑,中國政府表面宣揚青藏鐵路將打破西藏孤立封閉狀態,有助自治區觀光發展與經濟開發,但實旨應在加強對西藏的控制,並為大肆開發區內珍貴礦產暖身;此外,青藏鐵路通車後,預估每年至少湧入40萬觀光客及更多的漢族移民,藏民族傳統文化可能加速流失。人口增加也將威脅自然棲地,使得珍稀的高原物種因過度捕獵而瀕危。青藏鐵路會引導「落後」的西藏駛進富裕文明,或反為此「人間最後淨土」帶來自然與人文的浩劫,是世人持續觀察與關切的重點。(撰文:高美鈴)

1!!!

台灣:雪山隧道通車 衝擊宜蘭生態

昔稱坪林隧道的雪山隧道,位於國道5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的坪林至頭城段之間,總長12.9公里,由導坑、西行線及東行線等3座隧道組成亞洲第二長、世界第五長的公路隧道。在克服惡劣地質與社會爭議中,耗費13年、累計13死3傷(平均每年死亡1勞工)、累用金額600億元;總長55公里的北宜高速公路也正式在2006年6月16日通車。 雪山隧道的通車被視為台灣工程界的空前成就,蘭陽地區也著因雪山隧道的開通,面臨環境與社會的重大衝擊。從工程面來看,雪山隧道行經6處斷層、98處剪裂帶、36處地下湧泉等極度惡劣的地質,因此隱藏著水文與地質結構破壞等潛在威脅;921震災後,社會對於人定勝天的說法更加警惕,也憂慮雪山隧道在地熱、岩爆、水文方面是否過度衝擊環境;經水利署研究也證實,雪山隧道工程早已阻斷雪山地下水,使其未再注入翡翠水庫,翡翠水庫因而損失350多萬噸(約3%)的蓄水量。

更多的討論在於雪山隧道將北宜路程從3小時縮短成43分鐘、直接將宜蘭吸納進台北一日生活圈。宜蘭地價炒到歷史新高,也順勢搶走西部主要遊樂區的業績,這從童玩節的暑假業績便可見一斑;然而諷刺的是,坪林老街的人潮不再,茶農也抗議雪山隧道阻斷種植茶葉所需的水源。針對西部遊客與宜蘭民眾搶著上雪山隧道體驗便捷的交通,出生於宜蘭的小說家黃春明說:「看到群山雲海、聽到鳥鳴,是何等快樂的事!」因而堅持要九彎十八拐地回到宜蘭。黃春明認為,見到龜山島時的悸動與慢活,絕非通過隧道公路的快活經驗所能比較。

過去的宜蘭經驗一直被空間專業界視為示範教材,甚至還創下史上首次引用區域計畫法賦予定位、以觀光立縣方向悍拒台塑石化廠的進駐計畫;之後更提出具環境涵容總量管制的城市發展終極年計畫,以地方自主性避開大型開發建設對環境的衝擊。但這些都因為著雪山隧道引發經驗失守危機。都市人對時間效率的需求已經等不及環保、文化、與休閒產業替代方案來琢磨,雪山隧道到底是提供了嶄新遊樂園、還是失去了東北角的樂土,值得我們深思。(撰文:鍾國輝)

國際:全球暖化持續惡化 代價高昂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於2006年9月發表報告表示,全球氣溫上升的情況至少是1萬2千年來所未見的。由於人類頻繁的活動,大氣中最為富藏的二氧化碳(CO2),以及甲烷(CH4)與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之濃度,使得過去30年間全球暖化的情形愈漸加速。 溫室效應加速了極冰融化,並造成冰河移動速度的加快。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勘測的結果顯示,覆蓋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巨大冰層,已有大量的冰融化進入海洋。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評估報告顯示,過去100年來海平面升高了10至20公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海洋的變化極可能被低估,IPCC表示,假如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100年,海平面便會上升15至95公分,造成低窪地區和島嶼普遍淹沒。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同時也威脅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塞席爾群島珊瑚礁群的白化,使得賴以維生的魚類絕種;北極熊也首次被列為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的名單中;害蟲的蔓延、動植物生長季縮短等等,均是前所未見的。而在區域影響方面,中國糧食作物減產、天然草原退化、許多傳染病疫區正因全球暖化往高海拔寒冷區域或高緯度國家移動,到了2050年,亞洲超過10億人口可能面臨缺水的危機,並導致部分地區遭受水災、霍亂蔓延以及糧食價格高漲的風險增高。

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為至今針對全球氣候變化最完整詳盡的報告,該報告於今年10月提出警訊,若不儘速對全球暖化採取行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與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一樣嚴重,全世界將付出9兆美元的經濟成本,並造成全球經濟萎縮20%。 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小至各國環保人士、大至國際間的合作與協商從未間斷。今年11月4日全球同步舉行了第二次「對抗全球暖化遊行」(Walk Against Warming),此外,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發起在2007年種植10億棵樹的新全球運動。加州則創美國先例,通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法案,預計2020年前減少25%溫室廢氣排放量。這些行動與政策的準備,說明了若不能儘快採取應對手段改變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生活方式,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災害將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反撲。(撰文:蔡秦怡)


(本系列回顧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日前舉辦的2006國內外十大環境新聞票選活動結果,同時刊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立報,破報因為版面問題,文章經過略為增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