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6

(轉) 石之瑜:馬先生何不哈哈大笑?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電
(作者 石之瑜)

為了呼籲、警告、奉勸馬英九必須維護所謂台灣的“主權”與尊嚴,幾週以來,台北的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連續刊登學者專家與前朝政客的文章。作者們的動機立場容或迥異,而各報風格本也大不相同,但是其間竟分享了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那就是,假如不能維護尊嚴與“主權”,那麼兩岸之間簽署的協議就都是不值得的。而他們心中維護台灣尊嚴與“主權”的主要指標,就是陳雲林拜會馬英九時能否喊他一聲“總統”。

  11/6 號當天如何討好各方,尤其不要被台獨指責為失去尊嚴,至今仍讓馬英九困擾不已。

  馬英九並無三頭六臂,陳雲林願拜會他的唯一理由,正因為是他的職權與職稱所在,故無異陳雲林是願意面對台北傳承的“中華民國”體制現實。然而包括幾位“陸委會”前朝官員、獨派學者與藍營媒體人卻又認為,若不稱呼馬英九一聲“總統”,就是傷害台灣“主權”與尊嚴,則無論雙方簽署什麼協議,都將難以彌補。

  事實上,回顧從李登輝以降到蔡英文從事談判的動機,恐怕從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借用包裹談判法,不斷往“主權”身分的相互承認加碼,在最後階段製造功敗垂成的破裂,以凸顯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而凸顯台灣“主權”獨立。這次出現拒見陳雲林的思路,風格與動機相同。

  台北朝野共同以尊嚴為接待陳雲林的最高責任,心態上就已假定陳雲林來自高高在上的母國,才會擔心他的一言一行隨時可能傷害台灣。所以,最好他不來,既然來,就要在他落地剎那起加以震懾,用台灣人的吼聲與民主使他不敢造次。陳雲林於是被想像成要接受台灣民主教育的愚昧對象,或戲謔筆下芝麻大豆的京官。

  又怕他,又鄙視他,說明台灣各界自居“國格”不彰之癥結,在於人格之渺小,連接見陳雲林明明應是象徵認可之過程,竟然都能聯想成是否決台灣的陰謀。其實,陳雲林此番前來是民間身分,他無論對馬英九如何稱呼都不能代表官方立場,但身邊分分秒秒總有聲音提醒他要拜會的是個“總統”,貽笑大方。

  這樣的渺小意識演變成“國格”政治,好像維護“國格”端賴陳雲林道歉與喊“總統”兩件事。道歉常會加深受迫害的感覺,喊了“總統”也只能暫爽後就開始密切注意大陸媒體報不報導,不報的話便又哭天喊地。如此對台灣而言,陳雲林再道歉,喊“總統”再大聲,都沒用,因為台灣政治文化的問題是人們瞧不起自己。

  北京過去面對華府也有過類似的心理問題,“國格”操之在人,當然人格就偉大不起來。如此就看不清楚,陳雲林不喊“總統”不必是針對台灣人,也是要照顧內部擔心黨中央對台獨一味求和的憂慮。

  1991年,台北便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的現實;北京則從推翻“中華民國”,到消滅蔣幫,再到2008年願意面對“中華民國”在台北的體制現實。國共雙方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務實態度,毋寧都是歷史性的。一旦相互接受已經存在的軌跡,鹿共中原,縱令飛彈再多也不會飛越台海,毒奶受害雖慘也尚可求償。

  真要建立自己的“國格”,馬英九接見陳雲林就何需顧忌稱謂?哈哈大笑告訴客人,閣下稱我一聲先生,兩岸60年的敵對煙消雲散,意義非凡,我會永遠珍重閣下這一聲馬先生。(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出處: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7/8/8/8/10078883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788839&mdate=11040958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