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4

海洋育嬰室



一群生態學者與潛水愛好者,費盡心力,執意為軟絲仔蓋一個產房,東北角金沙灣海域,就像軟絲仔的育嬰室。海洋生態保育工作者與軟絲仔,在深邃的海底,共同締造一段動人的人魚故事。

「產房」紀錄片首播:2月9日晚間十點 公視13頻道

每年四月到九月,是俗稱軟絲仔迴游到東北角海域產卵的季節,但近年來,因為颱風及人為因素,軟絲仔的產卵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五年前,海洋環境調查工作者-郭道仁,帶領一群休閒潛水愛好者,疏伐山區路邊的桂竹叢,在金沙灣附近海域,開始為軟絲仔建造產卵魚礁。粗估近九年來,約成功復育了一百萬尾的軟絲仔,經濟價值高達上億元。

軟絲仔的中文種名叫萊氏擬烏賊,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的暖水域,屬迴游性魚類,在自然的情況下,牠會把卵產在海扇或軟珊瑚、海藻上面,但是當天然環境慢慢被破壞之後,他會因陋就簡的把卵產在垃圾、枯枝或廢魚網上。如此一來,卵孵化率就會降低,成魚數量相對的也就慢慢減少,整個水族食物鏈也受到了影響。

郭道仁當初復育軟絲仔的目的,主要是想營造一處海底賞魚區,維護東北角海域休閒潛點,沒有想到以自創土法打造的人工產房,深受軟絲仔的熱愛,卵包幾乎掛滿竹叢魚礁,最後引起中研院鄭明修博士與中山大學研究生鍾文松的重視,轉而合作研究與觀察其生態,並著手試驗海洋牧場的可能性。近九年來,郭道仁的保育團隊,已在海中陸續搭建了近二百座的竹叢魚礁,今年更準備擴增實驗據點,同時將技術轉移到南台灣與離島地區,協助保育人士復育海洋魚類生態。


竹叢魚礁是一種固定懸浮式中層人工魚礁,其優點是材料便宜、搭建快速、環境負擔少,聚魚效果與經濟效益頗高,但也因為竹材的特性,比較容易受到颱風與巨浪的破壞,維持的時間大約僅一年,幾乎每到冬天就會完全解體,當隔年春天,到了軟絲仔的產卵季節,要再重新搭建一次,可說是一重天然環保的人工魚礁。


不過目前這一種復育方式,公部門與海洋學界還是持觀望的態度,任令保育人士孤軍奮鬥,每年以單薄的力量,一點一滴的不斷為軟絲仔重建產房,但保育志工的熱情,實在無法擔負海洋環境衰敗的速度,公部門的行動,不要老是落後民間的腳步,只動口不動手。


本文出處:柯老的部落格「山海經典」-海洋育嬰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