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4

公視-我們的島 寶藏巖公社


小紀他們幾個學生及藝術家組成了寶藏巖公社,進駐在寶藏巖好一陣子,記得去年11月曾經接到阿寶還是誰的電話,說他們打算召開記者會,看我能否幫忙。呼,真可惜幫不上啥忙,小紀他們打算去地檢署申告,這兩天會召開記者會。我看,我能幫的忙只有潤一下稿吧。這陣子實在分身乏術,被海老大盯緊了,搞得我神經緊繃。幸好,島民們有關心這件事(一直是小岱比的管轄呀)。




2007-1-19 公視-我們的島-第一篇 「發現寶藏巖」



熱鬧的公館商圈,街上盡是嘈雜的人群;一轉進汀州路230巷,卻彷彿進入另一個靜默的天地,破落的房舍隱身在繁華的背後……



2007-1-19 公視-我們的島-第二篇 「徘迴寶藏巖」之ㄧ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台北市政府在寶藏巖舉辦了最後一次「台北尋寶」的活動,緊接著寶藏巖六十多戶的居民,在市政府的安置計畫下搬離自己的家,以便讓市政府進行各種修繕改建工程,看似美好的計畫卻遭遇質疑。寶藏巖,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為歷史聚落的違建社區,社區的連結是否將在這次搬遷後被架空?誰來決定寶藏巖的未來?


2007-1-19 公視-我們的島-第二篇 「徘迴寶藏巖」之二



過去違建總被視為「都市之瘤」,阻礙了都市的發展,而違建聚落更是政府極力消除的目標。拆除違建興建公園,以「都市之肺」取代「都市之瘤」,是許多市民的 期盼。在這樣的思維下,大安森林公園、十四十五號公園誕生了,寶藏巖也在民國六十九年被規劃為公園預定地。但是將弱勢居民連根拔起,總是引爆激烈的抗爭。

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台北市政府以淹水為由,拆除了寶藏巖聚落緊鄰河邊的38戶違建。拆除行動帶給寶藏巖很大的衝擊,在居民不斷的陳情,以及台大城鄉所師生的努力遊說下,政府部門對寶藏巖有了新的看法。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387集「海田」。本集將於1月19日週五晚間21:00~22:00播出,1月21日早上08:00~09:00重播。

【2007/01/18 公共電視台】@ http://udn.com/














網路稿:


第一篇 「發現寶藏巖」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熱鬧的公館商圈,街上盡是嘈雜的人群;一轉進汀州路230巷,卻彷彿進入另一個靜默的天地,破落的房舍隱身在繁華的背後……

李俊興,待業的青年畫家,6年來寄居在寶藏巖這台北最後的違建聚落。這裡自成一格的景緻,是他心目中最美的藝術品:「之前臨水區的房子還沒有拆,比現在看起來更是完美的整體,一種自然而然不小心弄出的真正的藝術品。」

新店溪水流過觀音山丘陵,訴說著寶藏巖的來歷。它原本是一座廟宇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目前在寶藏巖最資深的住民,是從3歲開始就寄宿在寺廟裡的徐媽媽。

寶藏巖最早的民宅是從寺廟旁開始,光復之後寶藏巖被國防部接管,成為軍事重地。在層層嚴密的管制之下,許多大陸來台的阿兵哥逐步突破禁建的防線,沿著山坡搭建一個棲身之所。

陸伯伯在寶藏巖住了40年,回到自己的老家,雖然房舍已經拆除,但山坡上每一塊石頭都喚起了他的回憶:「這山坡是鬆土,一蓋就垮。我們就沿著山坡埋石頭,自己從河裡把石頭挑上來,河裡的石頭都被我們挑光了,天天挑,蓋了好幾年啊。」



1970年代國防部警衛營撤離,福和橋也興建完成,去除了軍事管制的壓力,一間又一間的磚瓦房在山丘上蔓延。寶藏巖最繁盛的時期,曾經有兩百多戶、 四百多位居民,形成了現在聚落的樣貌。閩南語、四川話、山東腔,不同的腔調在這裡交錯,不同的族群在這都市的角落札下自己的根。

2000年代,新一波的移民來到寶藏巖。就像是都市邊緣生長出的特異花朵,莫名的魅力吸引著他們。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與台北101並 列為台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對照景點,吸引許多外國背包客來此探訪,而近年來台北市文化局也舉辦了一系列藝術家駐村的活動,希望能活化社區文化,也讓更多台 北人認識這裡。

寶藏巖,或許就像一幅幅的抽象畫,它沒有合理的結構,卻在歷史不經意的安排下,成為耐人尋思的風景。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徘徊寶藏巖

【公共電視台/記者陳佳珣/整理報導】 2007.01.18 08:48 am



民 國九十五年十月,台北市政府在寶藏巖舉辦了最後一次「台北尋寶」的活動,緊接著寶藏巖六十多戶的居民,在市政府的安置計畫下搬離自己的家,以便讓市政府進 行各種修繕改建工程,看似美好的計畫卻遭遇質疑。寶藏巖,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為歷史聚落的違建社區,社區的連結是否將在這次搬遷後被架空?誰來決定寶藏巖的 未來?

當跨年的煙火在台北綻放,寶藏巖的夜晚卻顯得有些寂寥。面對即將被斷水斷電的房舍,於伯伯有一肚子的怒氣,「如果強制執行我有辦法對付他,我把家門口攔起來,不准他進來,這是我的地方,我不給他修理。」

民國八十年,於伯伯花了八十五萬跟朋友買了寶藏巖這十幾坪的小房子。一張手寫的契約,是於伯伯所能拿出唯一的權利證明,但這一只契約卻無法改變政府對違建的認定。

過去違建總被視為「都市之瘤」,阻礙了都市的發展,而違建聚落更是政府極力消除的目標。拆除違建興建公園,以「都市之肺」取代「都市之瘤」,是許多市民的 期盼。在這樣的思維下,大安森林公園、十四十五號公園誕生了,寶藏巖也在民國六十九年被規劃為公園預定地。但是將弱勢居民連根拔起,總是引爆激烈的抗爭。

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台北市政府以淹水為由,拆除了寶藏巖聚落緊鄰河邊的38戶違建。拆除行動帶給寶藏巖很大的衝擊,在居民不斷的陳情,以及台大城鄉所師生的努力遊說下,政府部門對寶藏巖有了新的看法。

寶藏巖成為台灣第一個被指定為歷史聚落進行保存的違建社區。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規劃下,未來寶藏巖將是結合住戶、藝術村與青年旅館的「共生聚落」。

為了營造寶藏巖美好的願景,市府決定花費兩年的時間進行水土保持工程,重新整修寶藏巖的老舊房舍。為了讓工程順利進行,政府要求居民在95年年底全數遷 出,市政府提出的安置措施有三種:一是領取72萬的行政救濟金﹔第二是領取36萬救濟金,兩年後可再搬回來﹔第三是選擇搬到一旁的中繼住宅。但是選擇二、 三方案的住戶只有三十戶左右,因為房間有限,真正住到中繼住宅的只有16戶。

在符合市政府安置條件的居民當中,半數的居民選擇72萬的行政救濟金,不再搬回來。因為未來搬回來後不但要每個月繳租金,第二代也只能繼續居住12年。寶藏巖公設成員紀岳君認為,這些方案看起來讓居民有選擇空間,其實只是變相的驅離住民。

年底搬遷的期限已到,卻仍然有十餘戶居民不願搬遷。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由來已久,政策的執行與當初所宣稱的夢想又存在很大的落差。當初想要進行保存聚落的 美意,到了最後似乎有些變調。林芳正指出由政府力量介入進行聚落保存的兩難,「政府力量介入之後,所有制度設計都要看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為什麼國家要提供 資源給這些人,他當然要需要經過某些條件設定,比如說原始這裡的出發點是要照顧弱勢居民,未來寶藏巖房舍出租對象還是以弱勢居民為主。」

只有弱勢居民該留下嗎?由藝術家與學生組成的寶藏巖公社,對這樣的聚落保存政策提出質疑。寶藏巖成員劉益誠:「這個社區可以分十類人,他們就只挑兩類人來做保存,其他的人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基本上就被排除掉了。」

三年前,市府文化局長廖咸浩曾表示,「現在居民所形成的社區及精神必須被傳遞下去,目前留在裡面的居民,我們不會再往外安置,因為其實他們是這個社區的骨幹,這個社區之所以保存是因為他們。」

寶藏巖的共生夢想落實了嗎?在法規與制度的層層設限下,市政府與規劃團隊認為已經做了最大的突破,也創造了違建居民現地安置的先例;但當大部分居民往外搬 遷,原本的共生網絡勢必難以延續,所謂社區精神的保存是什麼?徘徊在歷史聚落與違建之間,寶藏巖的前景,似乎讓人更看不清了。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387集「海田」。本集將於1月19日週五晚間21:00~22:00播出,1月21日早上08:00~09:00重播。

【2007/01/18 公共電視台】@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