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4
以戰備為綱
"以戰備為綱",按照戰備的要求來進行經濟建設,安排生產佈局,發展國民經濟,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經濟建設的又一基本指導方針。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國際形勢急劇變化,戰爭的因素在增長,美蘇兩國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世界部分地區的局部戰爭此起彼伏。特別是在中國周邊地區出現了直接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美國軍用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印度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挑起邊境衝突;蘇聯在東北、內蒙古、新疆邊境沿線增置重兵;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不斷升級和擴大;台灣當局在台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在這種情況下,重視戰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當時對戰爭的危機估計得過於嚴重,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迫在眉睫。因而,把國民經濟全部納入備戰的體系,並且指標過高,要求過急,規模過大,這就不能不對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生活狀況的逐步改善,帶來不利的影響。
備戰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兩年就已經開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備戰為綱"進行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得到進一步加強。1969年3月,中蘇在珍寶島爆發武裝衝突。1969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九屆一中全會上,一再強調"要準備打仗"。為了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九大以後中國備戰便突破常規性範圍,進入突擊性階段。林彪一夥更是別有用心地利用加強戰備來擴充自己的政治勢力,提出:「用打仗的觀點觀察一切、檢查一切、落實一切」,要建立「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搞「大軍工計畫」。1970年2月-3月,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在林彪一夥製造緊張空氣的影響下,全國計畫會議在擬定"四五"計畫綱要時提出,要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戰備後方,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點、各自為戰、大力協同的經濟協作區,初步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又在經濟工作中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浪費,還助長了本已相當嚴重的階級鬥爭擴大化。
資料來源: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頁453。
---
有一次閒聊中,阿杜學長給了我一個靈感。他說,他對國家安全問題非常感興趣。也很好奇我在關心的那個年代。這個睡不著的夜晚,我除了找到經濟因素,還找到了戰備因素。呼,可以小睡一會,八點再起床。
標籤:
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原本不知道留哪,但這勉強可以算戰備,哈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qmEGmDUi0
唐大爺,我服了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