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3

銀城故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息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今天花一個早上嗑完李銳的《銀城故事》,對於這位世界著名的大陸作家由衷佩服,原來文以載道可以這樣深刻卻不煽情,可以這樣極具批判性卻不刻薄。原來,小說可以用如此貼近的遙遠,描述著這個世界。

我這人很難忍受小說(我沒耐性呀,尤其是長篇),但李銳這本小說卻引起了我對他其餘作品的興致。

1910年秋天,擁有無數鹽井、最繁華富庶的銀城,在中秋前後幾天之間,隱伏著驚濤駭浪,意外頻生的變異。暴動的革命黨、造反的農民、守城的官兵、做牛糞餅的牛屎客、湯鍋舖裡的屠夫、拉天車的水牛、山川河流……,全都捲進了一場無奈悲涼且無終的歷史悲劇裡。

李銳在他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中序言表示:「在對那些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歷史文獻喪失了信心之後,我決定,讓大清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0年秋天的銀溪漲滿性感的河水,無動於衷地穿過城市,把心慌意亂的銀城留在四面圍攻的困境之中。」

《銀城故事》一開始從大字不識的「牛屎客旺財」破題,他無意中發現三塊刻有文字的竹片並把它們奉爲“神物”。作者說「那是一種代表了歷史的東西」然而旺財卻不曉得,而無數歷史的瞬間就是和無數的「旺財」聯繫在一起,甚至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旺財不知道那上面的文字其實是「革命黨」取消暴動計劃的信號,他把它們當做「神簽」抛向空中,來決定自己是否還要繼續用他辛苦曬制的「牛屎巴」去討好蔡六娘,好向蔡六娘的小女兒三妹求婚。

《銀城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在李銳的筆下,《銀城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滿溢著人性真實的衝突和矛盾:英雄並不完美、革命者並不都是那麽捨生忘死、毫無私心。爆炸發生之後,歐陽朗雲本可以安全地離開銀城回到日本或是越南,繼續過他富足安逸的少爺生活,可是,爲了避免無辜者的死亡,他犧牲了秀山芳子純真熱烈的愛情,選擇了「自首」。他有英勇赴死的決心卻又難以承受「銀城守備聶馨軒」的殘酷拷問,他最後的行爲就是一種背叛,儘管他知道背叛並不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他承受不了自己內心對於酷刑的恐懼。

李銳的《銀城故事》則處理辛亥革命前夕的一連串劇變。他說,之所以要寫作,是出於對大寫的歷史的懷疑與不滿,他希望藉著書寫,把聲音還給遭歷史淹沒的個人,還給泯滅在歷史裡的生命。《銀城故事》便是這樣的作品,透過虛構的「銀城」這地方,在辛亥革命前一年發生的連串巨變,城裡的革命黨人、農民、官兵、屠夫等小人物的互動生活,挖掘出給那段悲壯歷史掩埋的卑微個體。他曾深切體會到歷史對個人的摧毀力量,想當年他在天安門夾在成千上萬的紅衛兵之中,向城樓上的毛主席揮手,激動得連自己也給忘了。後來他被革命再革命,下鄉務農,那又是另一種摧毀了。個人既構成歷史,到頭來卻也被歷史淹沒,他深明箇中的悲哀。












-----
今天報告的時候,我就坦言我對長篇小說的不耐煩,坦言我一開始對於李銳精心設計的鋪陳覺得煩躁,但看到後頭才發現前頭的描述有多關鍵,所以非常佩服李銳的腦筋與寫作。嗚,這就是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跟我這只會寫打諢散文的傢伙的巨大差別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