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別人的生活別人的現實?或者我們是不是承認在我的現實之外還有別人的現實?」
今天看見郝譽翔新書《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推薦序言中有這段話,我覺得恰好可以拿來當引頭,說說我最近的感受。為了序言買一本書很像有點扯,但我還是買了,連同另外一本書貓頭鷹出版的《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
上面那段引文是陳浩引述賈樟柯接受訪問談論賈的電影《三峽好人》以及紀錄片《東》的話,整段文字如下:
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別人的生活別人的現實?或者我們是不是承認在我的現實之外還有別人的現實?這在大陸是一個大問題,非常多的人認為我的現實就是中國的現實,富有者和強者的階層認為其餘人的生活就只是他們的命運,我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現實。
誰的現實?這問題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誰的正義?
我記得前陣子開始就在街上看見斗大的「轉型正義」還是「正義無敵」之類四字印在旗幟上頭,插在許多街道安全島上,隨風搖曳。那時候我就有點敏感,也許還有些不舒服,心中不斷碎碎唸著(可能還有拍打一下KB):何謂轉型?從哪轉到哪?什麼是正義?誰的正義?
well,是應該花點時間去了解那旗幟後面的東東,但我首先就對有人那麼「有自信」的將「正義」這兩字放在自己身上的做法,相當感冒。要扭轉過去的不正義,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倘若用某種霸道的手段企圖「更正」些什麼,卻反而製造了更多的不正義,那豈不是更好笑?問題癥結點還是在於,我們該如何定義「正義」,又,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上看待所謂的正義,是吧?
口去。
2月28日那天上午,我在家裡跟爸媽吃著早餐看著電視。看著許多新聞台主播慷慨激昂地痛罵過去政權的「不正義」,我飯都快吞不下去了,怎麼這麼久沒看新聞了,媒體卻似乎依舊弱智。我實在很想問這些人,真否全然相信眼前所看見的「證據」?我想問這些在螢光幕前面搖頭晃腦的、怪腔怪調的主播們,究竟做了多少功課、下了多少功夫,讓她們可以如此「有自信」地說出那些決斷的評論?
暫時撇開這些惱人的媒體訊息,假設真能撇開的話。另外一件事情我想談的,是關於日常生活人際相處間相當常見的事兒:JUDGEMENT。
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評論及價值判斷。許多人總愛對他者進行價值評判,評價他/她的外貌、身材、工作、學歷、經濟能力、家庭背景、個性...。這種瑣碎的言論,在我看來相當沒意義而且不厚道。特別是,當論者根本不認識所提人事物時,卻仍能大發闕詞,這就不只是不厚道,而是無知(可能還快逼近無恥)。
不熟的人在一塊,可能談來談去都是天氣和其他相對較中性的話題(天氣是唯一絕對安全的話題,其他話題則全具有潛在性危險,至少在某些場合是如此,且在提及的時機、地點和向誰提起上,都有某些限制)。但朋友間最常見的理毛式交談是聊八卦,在英格蘭如此,在其他地方亦復如此。......我們的交談時間約有三分之二用在聊社會話題,例如誰和誰做了什麼;誰「當紅」,誰「失勢」,為什麼;如何處理麻煩的人際問題;朋友、家人、名人的行為和關係;......總而言之,就是八卦。引自:貓頭鷹出版社,《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
關於八卦,我向來沒啥興趣,儘管我知道不少,但不做價值判斷。我很幸運,身旁好友們也都是這種性格,所以在我們對話中不會有那些評價別人家庭、戀情、友情...等等非常私人的話題。那是別人的事情,別人怎麼處理那是他家的事兒,那是人家的生活,你有何權力與立場多所置喙?特別是,許多這類談話中免不了加上許多情緒化字眼,或者來個選邊站戲碼,這就更幼稚無聊了。
每次我都想問這些老愛評論他人私事的傢伙:你吃飽太閒嗎?看看這社會上還有多少人連飯都吃不飽,蜷曲在角落努力苟活?何不多花點力氣去幫幫他們,或者也幫你自己的生活多找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吧!
我向來認為,人與人間的往來,應該秉持的態度就是真誠與尊重。這種真誠與尊重,無論是親子、朋友、情侶、陌生人...之間都必須要有。對我而言,沒了這兩點,根本別談什麼交情。我這人是如此:合則聚;不合則離。所以,我不刻意勉強自己與某些人打交道,特別是那些人如果壓根沒拿出真心交朋友,I don't care,因為我的生命不只是這些無意義的互動。也因此,我不會刻意討好誰,我也從未想讓所有人都喜歡我,但我會拿出真誠與尊重與人往來。我覺得,我有做到這兩點就夠了,至於別人喜不喜歡我,如何評論我(及我的事情),那都是他們的事情,我沒太多時間可以分心困擾這些無聊的小事。
寫到這,突然聯想到今天上課關老提到「報」的概念,應該也可以套用在我上段文字的想法中。是這樣,我拿出真誠與尊重與人往來,當然也期望對方同樣拿出相當的誠意與尊重與我往來。如果對方辦不到,雖然不會影響我自己的原則與態度,但我們彼此的關係大概就會停在那,不會再多。畢竟,人與人間的交往,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平衡,才有可能長久,是吧?
哈哈,又廢話了一篇長文。總之就是,別處心積慮想要刺探我的私事,假若真心關懷,就讓我們都用誠意與尊重往來,我很樂意與人分享,沒啥好隱瞞。但如果只想胡亂評判我的事情,甚至想左右我的行為與生活,那就省點力氣吧,這只會讓我覺得你小氣又腦殘。
難怪以前有人說我寫文章很兇。
回覆刪除請問,樓上大哥的回文,與本文關聯性何在呢? XDDD
回覆刪除一樓是說你的文章跟他一樣兇 XD
回覆刪除關於轉型正義,也來說點。
回覆刪除我膚淺的感覺是:再怎麼好的政治概念,拿來台灣用,泰半會被扭曲、利用、簡單化、偏執化。「轉型正義」就是如此。
如果「轉型正義」是威權政體轉型民主的「神聖」價值,為何在談二二八受難者時,看不到國家暴力之外,那種呼嘯而來呼嘯而去的非建制的(informal)集體暴力的受害者?
為何看得到六十年前的非正義,看不到1895年的日軍對台灣人的暴力鎮壓?也看不到漢人移墾台灣後,原住民人口的遽降?
總之,為何「正義」的判斷與索求,是有選擇的?
另外,把場景拉到對岸,假如中共在五十年前,知道有「轉型正義」這麼好聽的詞,大概也很樂意拿來用。對中共而言,土改鬥地主,鎮壓反革命等等運動,都非常符合階級鬥爭與鞏固政權的「轉型」需要。
「轉型」,英文字是"transition",「轉型正義」是"transitional justice",也許可以注意,困擾中共很長時間,至今仍未徹底擺脫的一個理論問題:「過渡時期」,英文就譯為"transitional period"。
轉型正義的相關資源,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回覆刪除關於正義為何有選擇,我覺得就好像在寫論文題目一樣。作為一個政治議題,或是社會運動議題,必定會有侷限,否則這個議題最後會陷入空轉,失去焦點。因此日軍在台灣的暴力行為,在這個活動中是不能談的。若然,清朝對台灣人民的鎮壓,以及荷、西在台灣的高壓統治不都要追究?
有句話說「任何人不能以真理自居」,那麼又有誰可以「正義」自居呢?如果正義代表的是社會普遍認同的公理,在台灣社會中,正義的形象究竟是什麼?
如果這個概念,不叫做正義,不叫做justice這麼崇高的話,也許更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