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為了鼓勵老師拚論文,全面降低授課鐘點,以致開課數量降低,數百個選不到課的學生站在教室門口要求老師加簽的場面。還有各大學中許多還未升等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早已不問世事,竟日關在研究室,努力寫SSCI論文,經常處於退稿與升等的焦慮中。至於教學,學生輔導及社會服務早已淪為次要。
周祝瑛
中國時報 2009.04.02
近年來台灣的大學受到全球化、市場化與標準化等三方面影響,而形成以SCI、SSCI、A&HCI等以量化為指標的評量架構。加上全球百名大學評比的推波助瀾,教育部與國科會等政府部門紛紛透過「追求卓越計畫」、「頂尖大學」及研究計畫獎補助等政策,全面推動這一波以國際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為主的研究取向。也形成以下的特殊現象:
一、鼓勵以英語發表論文,其他語系包括以中文發表的期刊論文或專書,不再具優勢。
二、為了增加投稿的錄取率,國際議題成為研究主流,國內議題相對不被重視。
三、投稿對象以國外的英語期刊為主,政府與大學獎勵著重刊載篇數的多寡,而非文章的品質。
幾年來在上述政策下,各大學盡量提高SSCI等國際期刊的數量,以便獲取更多的經費補助,並提升所謂的大學國際能見度。於是撇開蘋果與橘子不能相提並論的道理,無視於理工以外人文社會領域不公的哀號,也不考慮期刊論文與專書,英文與中文出版無法等量齊觀的現實,在大學評鑑與政府獎補助政策的遊戲規則下,出現了與有違原先提升台灣學術水準的異化現象。
例如,某頂尖大學的資深教授因上述論文不足,面臨評鑑不過,將遭資遣或解聘的命運。舞台設計系無法聘進國際級著名編劇導演,因對方沒有上述論文,遭校評會予以否決。某大學為了鼓勵老師拚論文,全面降低授課鐘點,以致開課數量降低,數百個選不到課的學生站在教室門口要求老師加簽的場面。還有各大學中許多還未升等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早已不問世事,竟日關在研究室,努力寫SSCI論文,經常處於退稿與升等的焦慮中。至於教學,學生輔導及社會服務早已淪為次要。
當大學內的教授之間階級逐步拉大時,不但薪水待遇不同,教學負擔各異,過去同事之誼也因激烈競爭而反目相向。尤其更嚴重的是在以SSCI等單一標準下,國內的學術研究成果愈來愈少能成為業界或政府部門所運用,究其原因,如同國內許多產業大多停留在「設備移植」與「技術模仿」的代工層次,在過份強調國外SSCI等論文篇數,而非論文的獨創性、重要性與對本國社會影響力等品質要求時,就更加深國內研究套用西方典範,缺乏創新,淪為西方「學術代工」的取向,導致研究成果無法有效解決國內問題。這種現象也嚴重打擊人文社會學科的士氣,影響大學的教學品質與教授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因此,在此呼籲,重新檢討當前大學學術評量指標的政策,加速建立人文社會學門客觀且有效的評量標準,才能導正國內學術發展的歪風,真正提升國內大學品質。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出處:中時電子報
:苦勞網
----
不知道這類關於SSCI的反思,那些成天只想著「頂尖大學」的校長、官員與各個校店老闆們,究竟有沒有看見?
我覺得更可怕的還不是那種不問世事的老師,最可恨的就是那種自己不擇手段追求這種SSCI、TSSCI篇數就算了,還要「教導」學生一堆旁門左道,喔不,我說旁門左道還太保守與厚道,我就是指那種同樣的文章,修改個幾個字、換句話說之後,還換了個人名或者共同主筆之類的人啦。
我更瞧不起的是,上述那種人,居然還有臉瞧不起新聞系畢業的學生,以及廣大的記者們。拜託,至少很多記者沒作弊,沒像你們這樣胡亂抄襲吧?至少訪問也比許多所謂的田調好多了。你真以為,當這種教授真的比較了不起嗎?(我不想拿記者跟這種無恥的教授比較,因為我確信記者都比你們有格調,至少不會自我標榜是「知識份子」、「學術權威」。)
拜託那位老愛來採訪某教授的聯x報記者,你就別再訪問他了,比他認真研究的人可不少,比他正直的人更多,而且他表面對你笑嘻嘻,心裡可是覺得你不過是個沒水準的記者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