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

未來?


今天看了細田守《未來的未來》(日文:未来のミライ), 內心第一個OS是:「 作者應該是孩子的爸」。接著:「 這建築風格我很喜歡,但台灣應該一半以上老人家無法接受」、「這個老公還不錯」、「我好想念我爸」。

傳統家庭分工方式「 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成就了所謂「母愛」之餘,犧牲掉的更多。犧牲掉的那一些,用被過度包裝的「母愛」來收編更多人,然後複製下去。

負責「拼經濟」的那一位,有各種理由與無奈,可以撇頭不管家中瑣事。 什麼成長與回憶,都交給未來就好,船到橋頭自然直,不管怎麼養孩子都會長大。

好,處理那些細微瑣事的那一位,存在感非常薄弱,薄弱到甚至不知道為何當初要起這個頭。很明白快樂不能外求,但有時只能從各種填充進歲月的剎那中,獲得些許愉悅。

這部片看起來很溫馨,但我覺得是個父親的靠腰與贖罪片。有些事情不是角色互換就能全然理解,不是換換尿布、餵餵奶、陪玩一下,就算稱職。

用院中之樹,來串起過去與未來,在這當中插入了各種規訓,孩子被迫從中「理解」大人的無奈,在絢麗與奇幻的過場後,「接受」大人的對待方式,成為「體貼懂事」的小孩。 我覺得很不合理,為何都是小孩在理解大人? 雖說很多成長是來自於傷痛,但我們能不能別做那個給予傷害的人?

看完這片,我好想念我爸。也許是因為從小相處時光就很少很少,他陪我做過幾件事,我都記憶猶新。這點太難得,因為我記性很差呀!

打羽球
小三開始,爸爸假日回宜蘭後會陪我打羽球。我爸好高,每顆球都打好高、好遠,為了贏他,我很努力跳、拚命跑。他大概也沒料到,我後來打出興趣來,還去參加校隊、縣運代表隊,為此還差點鬧出家庭革命。

每次提到這,就在心中為我媽的音樂家夢哀悼,哈。她應該以為自己的女兒會當一個鋼琴家,穿著洋裝很優雅地彈鋼琴,但偏偏我就不是那個料,我就是喜歡穿短褲跑來跑去。如果去檢定可以穿短褲、不用綁辮子的話,我會很樂意。那個dress code太噁心了。

所以,其實彈鋼琴手會抖是個藉口、覺得巴哈是變態也是藉口,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只想要在球隊打球,而且學長很帥

看電影
從小都是爸爸陪我看電影,最愛看科幻片、偵探片、動作片,唯一看的愛情片好像是《鐵達尼號》,在那之後好像就沒有再跟爸爸一起看電影了。

我爸還會陪我看《櫻桃小丸子》、《灌籃高手》、《小當家》, 然後陪我妹看《海賊王》、《火影忍者》、《烏龍派出所》...還有一些有的沒的影集。 唯一不想跟我爸一起看的是政論節目, 雖然我以前就是在做政論節目。(汗)

開車
我以前都跟我爸說:「你不去開賽車太可惜了」。 他很喜歡開車,也很會開車,而且他的空間概念很好, 基本上就是一個人體導航系統,要去什麼地方問他就好了。

我現在也很喜歡開車,在車子裡面就有莫名的安全感,很喜歡獨自在車內發呆,享受片刻寧靜。

關於自己的喜好如何形成,我想了好久,現在才終於明白,大多是出於我跟爸爸的共同回憶。這也難怪細田守多次引用石井桃子這句:「支撐著成為大人的我們的,其實是小時候的自己。」(大人になってからのあなたを支えるのは、子ども時代のあなたです)。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要給小孩什麼樣的支撐?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