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

從project 10到project 100

「我們在這樣的典禮儀式中是否忙著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穩固經營人際關係並且沾染上一絲愛國革命情操彷彿超然生死,這樣的過程是否讓我們更看輕歷史,也忘了現在,只想要口號著更美好的未來?是否看到有外賓使節參加活動我們就心滿意足?國家是什麼?如果說所謂的事實,只是群眾想像的最大公約數,那國家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忽略了前戲調情的重要,只想要持續不斷如宣傳片歌詞那般單調重複的無比高潮?」
 「人的確因夢想而偉大,但或許,人根本不應該偉大。」
「從p10到p100,某些惡質文創產業環節和口號如何造就一批膚淺綜藝不求內容深度自以為飽滿的時尚年輕人。」 

好啦,說到底我就是很贊同他文末那些文字,這世界上有太多自以為時尚飽滿的文青。(搞不好罵到自己,但我不時尚也不飽滿,好像愈來愈臃腫倒是~)




陶陶維均寫於 2011年10月21日 2: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SpNz6NPujc

夢想家這部宣傳短片點出了台灣『文創』的幾個問題:

一,年輕青春正夯,但不要再用搖滾去騙人了。音樂好聽是一回事,要玩搖滾玩電子組團當dj是一回事,但不要以為有電吉他就是搖滾,也不要以為搖滾就有多了不起。搖滾早已開始假裝它不是的樣子,裝作自己不是商業帝國主義的龍頭,甚至開始用熱血包裝偽善,用享樂模糊自私,用當下蒙蔽歷史。搖滾喜歡裝作自己是某種『態度』,作弊沒關係,偷竊沒關係,霸佔沒關係,傷害他人也沒關係,因為我有苦衷,有夢想,有『態度』,這就是現在的邏輯。不要再拿搖滾等同革命等同熱血去騙人了,音樂早已成為身分辨識的符碼,越小眾越與眾不同。『青春』是被發明出來的名詞,但人終究就是人。要說自己是搖滾音樂劇電音音樂劇竹板快書音樂劇,都可以,但不要剝開那些名詞蛋殻之後還騙我說裡面的塑化劑沒有毒,不但可以有早餐rock的style還可以養顏美容當乳液。

玩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但壞孩子可能會用音樂來玩你。

二,在臺灣,好像規律上班就非常的挫敗不堪,『上班族』跟『搞政治的』一樣無趣乏味,不熱血,不青春,一切都為了利益都是二流表演,不潮。所以大家開始研發一些奇怪的招式,把兩件事結合在一塊,我雖然上班但我作文創,我雖然生活枯燥但我組樂團,我雖然大無用但是我小確幸。某些以自由熱血青春為口號的人,喜歡用『夢想』區分上班族和他們的不同。但宣傳片裡的主角們服膺於資本家和財團老闆的同時,還是努力『夢想』著能把這隻影片拍成像是某大企業的求職廣告,還是擺出那種衰小姿態和抓壞的頭髮夢想著春天能跟著老闆加薪一起來,夢想著賺夠錢可以放假不用工作。

三,海邊的卡夫卡是家好店,但實在不是本好書,在海邊加蓋卡夫卡真的是違建,很危險,卡夫卡本人看到這本小說可能會氣死,甘我屁事啊。但是,會氣死的除了卡夫卡可能還有尼采。尼采尖銳的虛無主義竟然被軟化成宣傳片末的警世錦句。他好不容易把超人殺死了,卻發現這個海島上人人想當超人。大家只看到包含了『夢想』二字的那句口號,沒看到底下寫著哲學家尼采,他的一切來歷背景都被抹去,你踩我踩。

四,我們常用『別人做的到,我們也能』來勉勵政府企業,要像百老匯看齊啊,所以我們有了百老匯影城,要有華爾街啊可是我們不要抗議,所以有了臺北曼哈頓,要浪漫啊直接蓋個台北巴黎,然後不論體育,旅遊,電影各方面都要以歐美為藍本。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體質,不能什麼都要吃啊。海島型國家真的可以拿他國為藍本發展嗎,我不確定,但我國人口數就是兩千多萬,人口密度土地面積氣候什麼都跟別人不同。

五,我只有從電視傳播看到戲的演出,不能算是真正看過這齣戲。以前我們有儀式性的祭典,有團拜,帝制時期甚至還想把整個中國微縮成一比一百的模型塞進皇宮後院,找來全內地的戲子說唱個三天兩夜。所以,在號稱『民主』的國家,如夢想家這般的演出或許不能從『戲』的角度來批評,而該從『劇場』來旁敲側擊微觀大義。要用一齣兩小時的戲說盡一個國家的歷史演進,不但要清楚闡明理念還要做出詮釋,不能太像政府化妝師也不能讓政府顏面掃地,更要讓全民買單尤其是我們這些搞劇場的,本來就是緣木求魚,非戰之醉啊。為何不把兩億經費拿去扶植更多小劇團,經營園區改善市容,為什麼大,為什麼不小。就像台大戲劇系的十年製作木蘭少女,並不是說這樣做不好,只是為何如此選擇,戲劇系師生有那麼多劇本導演演員設計,為何不和台大周邊社區連結,做數十個小演出深入社區,可以和台大其他系所結合,可以開課,可以做好多事,有好多可能,但我們卻選擇最多錢最多人最多資源投下去做一齣最大戲,我們的夢想家。這些批評無關乎『戲』本身的美學內涵深度優劣,不論夢想家或木蘭少女,而是該從『劇場』的角度去看這些作品『做為社會現象』。為何獨尊夢想?為何要上下齊心做一個最大的聯歡晚會?那樣會不會太專制太極權?我們在這樣的典禮儀式中是否忙著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穩固經營人際關係並且沾染上一絲愛國革命情操彷彿超然生死,這樣的過程是否讓我們更看輕歷史,也忘了現在,只想要口號著更美好的未來?是否看到有外賓使節參加活動我們就心滿意足?國家是什麼?如果說所謂的事實,只是群眾想像的最大公約數,那國家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忽略了前戲調情的重要,只想要持續不斷如宣傳片歌詞那般單調重複的無比高潮?

人的確因夢想而偉大,但或許,人根本不應該偉大。

六,從p10到p100,某些惡質文創產業環節和口號如何造就一批膚淺綜藝不求內容深度自以為飽滿的時尚年輕人。這是個有史以來『我』最大的世代,什麼事情『我』都被放在最前面,人人都想要當明星。議題太過龐大,罵人也會罵到自己,慢慢寫吧,參考書目還太多。反正早點寫出來,世界還是依然往悲觀面走。

我執。

1 則留言:

  1. 「海邊的卡夫卡是家好店,但實在不是本好書,」

    從好幾年好幾年前開始,台灣不曉得為啥流行起村上春樹之後,我就一直有一種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感覺。很用力的翻閱了什麼《挪威的森林》等書之後,我還是無法忍受他的碎念與鬼打牆。

    當然這樣批評許多人心目中的大師,顯得好像我很沒智慧似的。但那種喃喃自語,明明就是中年人靠北的碎碎念,卻又要調書帶裝神祕的模樣,實在不是我的菜阿~

    有話就講清楚,阿那樣曖昧又沒有小太陽的文字那麼幽默風趣,誰要看阿!!更別提龜毛又故做一付雖然全天下負我,但我還是可以忍受些什麼,假裝淡淡的哀傷,其實就是在尋求抱抱...。

    阿哀傷跟靠北,是很丟人的事情嗎?有必要這麼隱晦?

    回覆刪除